发布日期:2023-06-18
浏览次数:63
以“开放链动全球,技术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第九届上交会日前在上海世博会展览馆拉开帷幕,今年的高校展区是依旧是上交会的亮点,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长三角地区32所高校参展本次上交会,推介前沿新技术,展示高校创新策源能力,210项参展项目集中体现了长三角高校的雄厚科研实力,优秀项目包括了复旦大学“先进6G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上海交通大学“滑雪六足机器人”、同济大学“运营隧道病害快速检测机器人”、南京大学“声学超构材料及振动雨噪声检测技术产品”、浙江工业大学“高质高效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工业应用”、安徽大学的“量子计算用国产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等。
记者走在上交会高校展区,这里人气颇旺,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云集于此。
废弃油脂“常温”下就可变身为“航空煤油”
航空煤油是石油产品之一,其主要由不同馏分的烃类化合物组成,航空煤油主要用作航空涡轮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高性能燃料,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地位无法被锂离子电池或者氢能替代,因此航空业“碳减排”一直是行业的一大难题。仅仅在中国,每年废弃油脂(地沟油)就有1000万吨。谁能想到,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物质会“走”到一起。
澳门37000Cm威尼斯任德章副教授带来的“在温和条件下转化废弃油脂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在上交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众多客商的关注。
利用废弃油脂加氢工艺合成航空煤油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合成工艺,是解决航空业“碳减排”难题的重要途经,但这种工艺需要一个高温高压过程用于脱去油脂分子中的氧,对于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寻找更温和的反应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任德章介绍说,目前自己的团队已经通过内置高活性催化剂的循环反应设备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转化废弃油脂合成烃类航煤,避开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氢气,具有设备易安装、小型化、模块化优点,是合成可持续航空煤油的新方法。
“我们将地沟油预处理后送到反应器中,在室温或者五六十度条件下,就可以将地沟油脱氧合成烃类航煤,处理好的油水混合物再返回到预处理瓶中,由于煤油和水互不相容,静置容易分层,如果需要煤油的话,直接将上层煤油产品抽取出来就好!”任德章在一个化学反应器前进行了示范。
5秒钟就可以生产湿巾的“智能机器”
走进上海理工大学展区,工作人员拿出一个略微发烫的湿纸巾,拆开一闻,一股微香扑面而来,还有淡淡的消毒气体的味道,侧身一看,这是从一个冰箱大小的现制消毒湿巾柜里生产出来的。这台设备由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先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工作人员说只要5秒钟就能出来使用舒适的湿纸巾。
为什么要研发这款设备呢?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世面上的湿巾都有大量的酒精成分,但酒精成分不但让皮肤干燥紧绷,而且容易导致过敏,另外经历新冠疫情后,人们的卫生安全意识已显著提高,湿巾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
据了解,这款设备的优点在于其采用温和无刺激的次氯酸点解离子水来消毒,通过纯水电解而成。全程做到无人干预模式,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常温或者加热模式。另外设备具有节水功能,系统采用微电子控制自动喷水技术,比传统洗涤毛巾节水20倍以上。
科创与文创交互打造的“前沿产品”
本次上交会高校展区还设置了“科创与文创交互体验区”。上海体育学院的“乒乓球机器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VR沉浸式体验”等项目成为了今年上交会的展会热点。
《适配真人中国传统戏曲仿真表演系统研发》项目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同合作完成。戴上头盔,戴上眼镜,站在屏幕前,听上一段戏剧,就能开始元宇宙中的模拟戏曲表演,体验者脸上的表情会被系统捕捉,模仿的示范动作也会实时呈现,屏幕上穿着戏服的虚拟人就是体验者在元宇宙中的化身,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准确地被“投身”到了元宇宙中的虚拟人身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吴慧剑教授介绍说,前期我们做了大量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动作采集与整理,建立数据库。对适合进行虚拟仿真传播和体验的经典剧目进行内容的梳理和现代技术的处理。在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的相关演员、专家、院团。在体验环节,我们采用 8K 立体虚拟现实摄像机和穿戴式的动作捕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采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VR赋能沉浸式体验进而达到活态传承,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上海体育学院的展台,观众们和全球首款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庞伯特M—ONE激战正酣,这块乒乓球发球机器人由上海体育学院与上海创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其拥有敏锐的“双眼”和“聪明”的大脑,不仅可以发出不同速度、落点和旋转的球,还能对练习者的技能水平和击球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并给予针对性训练。
“我们希望它可以实现‘金牌教练’的角色,满足中小学生乒乓球教学、专业运动员训练和全民健身锻炼的需求!”研发团队相关人员说。
(上海科技报,2023-6-17,记者:吴苡婷)